NBA,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以进攻为核心,逐渐转向以技术为本、注重节奏和空间、注重三分球的时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投篮方式在这些年来的变化吧。
为什么进攻从低位开始
让我们从最顶层说起。现代NBA防守的目标和以往一样:阻止对方得分。很简单,对吧?最简单、最高效的得分点就是篮筐;进攻和防守的设计都是从下往上,旨在创造或阻止上篮和扣篮。(重要提示:虽然随着三分球的流行,中距离出手有所减少,但几十年来,篮筐附近的出手比例几乎没有变化。进攻端大多只是将中距离跳投换成了远距离跳投!)
在过去,进攻受限,低位单打是靠近篮筐最便捷的出手方式。如今,控球球员的灵活性远不如以前,他们很难做出如今习以为常的动作,比如收步,或者,呃,变向;那些鼻涕虫会嘲笑六七十年代NBA球员的运球片段,但在当时,普通的控球后卫在跨过半场之前就会被吹罚带球。
由于控球空间大大缩减,而且不太注重远距离跳投,身材较小的球员很难在拥挤的三秒区内突破上篮。传球给低位巨兽就更容易了。有时,这能带来灵巧的脚步和漂亮的扣篮;有时,这可能意味着一个12英尺外的后仰跳投。
当时的身体对抗也有所不同。大多数NBA球迷都知道,hand-check(手部检查)是一种流行的外线防守策略,它慢慢地但肯定地被诉诸法律,最终在21世纪初被彻底禁止。除非你看过很多老比赛录像,否则很难理解当时内线的吹罚速度与今天相比有多快。当然,人们记忆中的那些低级犯规比今天在非恶意犯规中看到的要难得多,但裁判会吹罚哪怕是轻微的内线身体接触,而现在这些动作绝不会吹罚。将球抛到低位不仅是接近篮筐最简单的方法,也是获得罚球最简单的方法。
不管怎么说,手部检查这种行为总是被夸大了。尽管技术层面上看,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如今你仍然可以看到它,尽管它不那么激进了。而且,其他一些规则的改变(无论是法律条文还是执法层面的改变)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近年来看到的进攻爆发。
以前的防守更具被动性
关于进攻,就说这么多。在球场的另一端,最重要的变化是2001-02赛季取消了非法防守规则,尽管人们花了数年时间才完全理解和利用其影响。
之前的非法防守规则意味着球队在协防原则上相对无能为力。70年代有一条三英尺规则:球员必须始终保持在防守点三英尺以内。不出所料,这导致了大量清空和单打。
1981年,联盟制定了不同且更加令人困惑的非法防守规则。简而言之:大个子防守球员在站位上有了更多灵活性,但外线球员在防守高位时仍然必须靠近防守球员。如果他们的盯防球员保持不动,他们就不能在罚球线以下闪避,也不能从弱侧向强侧移动。
想想看,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是多么明显的限制!2002年这些规则的废除最终成为现代防守策略的最大变革推动者,允许球员防守空间,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多或少地移动(只要他们保持移动;联盟还制定了防守三秒规则,以减轻明显的“人树”在篮筐附近扎营,封堵视线范围内所有防守球员的策略)。
这意味着直到21世纪初,教练和球员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换人确实会发生,但通常是作为最后的手段,因为球队不愿在协防变得困难的情况下放弃体型优势。比如,家里有老鼠,烤鸡等等。
换句话说,以前的防守更具被动性。一对一防守是关键。如果你无法阻止你的防守球员,球队的选择就会受到限制,你的球队很可能不得不派出强力的双人包夹。挡拆战术需要更多的团队配合,这当然是常规战术,但不像现在这样每次都能在球场上运用(除非你是杰里·斯隆时代的犹他爵士队,或者一些进步的同龄人)。
全区域进攻仍然罕见——但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当然,个人能力仍然重要,但无球防守和协防已成为强大团队防守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攻方在制造外线对位方面非常擅长,因此全队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作为回应,防守站位变得更加积极主动,随时准备在不可避免的外线错位时提供帮助。
一般来说,全面区域防守仍然非常罕见。今年的区域防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仍然只有三支球队使用区域防守超过8%(Synergy数据)。它主要用在暂停后,或者球队急需弧线球来争取几个回合时。
但现在区域原则已经渗透到了场上发生的每一个动作中。
在联盟取消非法防守规则之前,钉人协防(以及它的近亲,紧贴防守)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禁止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多数防守队员会试图阻拦持球突破的球员,他们会将一名无球侧翼球员安排在罚球线附近,随时准备骚扰持球突破的球员,并冲向最近的三分射手。而这在过去是被禁止的!
换防也越来越流行,原因有几个。首先,换防有助于拉开挡拆进攻的距离,将持球人挤到挡拆高度,限制他们进行干拔三分的空间。在过去,换防必然会导致大个子球员传球到禁区,而无助的小个子球员则会竭尽全力阻拦。然而,现在小个子球员可以:a)利用更强的身体对抗,让他们能够更卖力地争夺位置;b)在面对大个子球员时,可以自信地相信队友会在身后提供支援。过去,如果挡拆失败,防守球员很难找到合适的支援位置;而现在,这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常态。
(有趣的是,现在换防似乎不像五年前那么流行了;进攻方学会了利用换防战术,通过滑动掩护来创造 4 对 3 的局面,因为挡拆队员在向篮筐移动时接到传球。但这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战术,在季后赛中变得更加重要。)
其他协防原则也随之演变。“低位协防”的概念变得更加普遍,通常意味着将弱侧底角防守球员收缩到内线,作为对篮筐的威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单人区域防守。季后赛系列赛的整个博弈都围绕着攻防两端展开,试图将防守球员从强弱两个方面引导到低位协防的位置。
盯防挡拆者,是非法防守时代不太常见的一个动作,如今却成了所有挡拆防守的必备。本质上,盯防就是帮助协防者。当一名球员设置掩护并挡拆时,大多数防守都需要第三名防守球员“盯防”挡拆者,以扰乱他的节奏,并(通常)让防守的大个子球员回撤到他的目标位置。有时,他只是简单地闪身挡住挡拆者,然后回撤到外线。有时,他会用力挥动前臂。通常,他会采取介于两者之间的动作,比如安德鲁·内姆哈德(Andrew Nembhard)短暂地阻挡了奥涅卡·奥孔武(Onyeka Okongwu)
我们提到过,区域联防并不常见,但某些球队(尤其是迈阿密热火队)运用得相当不错。(我在这里深入探讨了区域联防的运用。)区域联防通常在即将进行定点进攻时(例如暂停后)发挥最大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球队愿意在连续几次活球进攻中使用它来扰乱对方的进攻节奏。然而,它并不总是像你高中教练教你的2-3联防那样。前活塞队和猛龙队教练德韦恩·凯西曾经说过:“那些球队如此滥用区域联防,并对其进行各种修改,这实际上是一种被美化了的改变。” 这是一种简洁的理解方式。
当前 NBA 防守的复杂性已经增加
当今NBA防守体系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其复杂性较以往有所提升。我想再次强调,这并非是对老防守球员或老教练的批评;如今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赋予了球员更大的创造力。但在一场比赛中,你会看到球队为了阻止挡拆进攻会采用五六种不同的防守策略。球员们需要完美的沟通和精准的识别;任何球队的底薪老将,只要稍有不慎,就能在你面前投进一个三分球。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如今的防守球员,他们的外貌和移动方式往往大相径庭。昔日肌肉发达的健美运动员大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精瘦、更具豹纹的球员。进攻和防守球员的移动距离都远超以往;追踪数据也证明,如今的球员在一场比赛中的跑动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无球跑动也更加频繁,因此五名防守球员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多面性是关键。中锋经常在外线防守控球后卫,而三分球命中率和进攻空间的提升意味着防守者必须更加灵活,反应速度也更快。很少有大个子球员有这样的奢侈,能够在内线等待对手后撤步并试图跳勾时挺身而出;现在,他们必须在内线内外线都保持2.9码的移动距离,在底角封堵投篮威胁,然后快速冲回篮下阻止对手突破。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如今的紧逼防守也与以往大相径庭。那种不费力地用不着腾空的步伐紧逼防守射手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扎扎规则”也限制了那些最鲁莽的直接紧逼防守。紧逼防守策略会根据球队甚至球员的不同而变化,但许多防守球员都被教导要飞身跃到危险射手的侧翼,以干扰三分球和下一次传球。看看泰瑞斯·哈利伯顿如何在迈步时巧妙地改变紧逼防守角度,阻止对方传球到侧翼并避免犯规。
为不稳定的外线球员配备护框
另一方面,球队越来越愿意完全不考虑非射手球员,尤其是在季后赛。就在前几天晚上,我们看到灰熊队完全无视著名的双肩包球员 德雷蒙德·格林。
这一趋势直接源于我们上文讨论过的协防原则,并催生了一种在2010年代之前很少见的、日益常见的防守策略:在一名状态不佳的外线球员身上安排一名护框者。史蒂夫·科尔曾运用这一战术,让“山地人”安德鲁·博古得以在身高6英尺4英寸、无法投篮的防守王牌托尼·阿伦身边游走,迫使阿伦在一场关键的季后赛系列赛中被迫下场。
联盟注意到了这一点。现在,全联盟的教练都愿意派上自己最好的护框手去防守进攻端最差的射手,大胆地利用对方的薄弱环节,让他们利用大空间做出一些动作,同时让大个子球员靠近篮筐,干扰对方的上篮。
你可能听说过另外两种常见策略:换防(peling switched)和急停换防(scram switched)。前者概念简单,自篮球运动早期就已存在:如果持球防守者在运球或逼抢中被突破,协防者会滑向球,被突破的防守者会后撤去防守协防者。
紧急停转
急停换防是预先换防的一种变体,指的是在出现低位错位之前,用一名防守实力更强的球员替换一名防守较弱的球员。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在挡拆时,帮助换防到大个子球员的小个子球员。一名防守的大个子球员会过来接替小个子球员,而小个子球员则会回撤到外线。
(完)
注·数据来源于机翻可能有误。